内层磁笼,主要用来束缚反氢分子。

而外层磁笼,则是用来控制氢气分子的动向。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自然是为了更好的控制两者相互接触。

吕永昌再次检查了一遍各项数据,确认无误后,他深吸一口气,沉声说道。

“注入等量氢气!”

话音落下,一根细长的探针刺入磁笼表面,也就是外层磁笼与内层磁笼之间的夹层内,精准地喷出了一微克氢气。

“启动粒子冷却装置。”

几乎是同一时间,第二道命令下达。

为了更好地控制这些氢气分子以及反氢分子,实验需要尽可能地降低它们的运行速度。

高功率激光发生器随之启动。

在一束束高频激光的照射下,磁笼内部的分子运动速度迅速降低,真空腔内的温度也很快来到了绝对零度附近。

看着全息投影中的一项项数据,吕永昌的表情愈发凝重。

接下来,是最关键的一步。

“关闭内层磁笼。”

“改变外层磁笼运行规律,同时缩小磁笼空间,控制两者接触!”

话音落下。

用来束缚反氢分子的内层磁笼瞬间消失。

外层磁笼的运行规律也迅速改变,与原内层磁笼运行规律保持一致——氢原子与反氢原子的磁矩相同。

同时,外层磁笼在零的控制下,开始不断向内收缩,“逼迫”着氢分子与反氢分子不断靠近!

最终。

两者成功接触!

就在两者接触的那一刻,湮灭反应发生了!

爆炸出现了!

虽然正反物质的总量仅仅只有两微克,但依照质能公式释放能量的它们,仍然产生了极其庞大的能量!

两束频率相同,方向相反的光子束从反应室中央区域瞬间爆发,狠狠地击打在反应室内壁上!

这就是正反物质相互湮灭产生的伽马射线!

与此同时,无数观测数据如同潮水一般涌入零的光量子计算机本体!

湮灭反应持续时间很短。

伽马射线缓缓消散,反应室内的两微克正反物质也彻底消失。

……

这是人类第一次获得在宏观层面上,大量正反物质发生湮灭的数据。

首先需要验证的便是正反物质发生湮灭产生的能量是否符合质能公式。

如果两者湮灭后,释放出的能量少于质能公式给出的理论数值,那便说明,宏观层面上的正反物质湮灭并不完全。

简单地来说,一微克反物质,无法使一微克正物质完全湮灭。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宇宙最终以物质构成,而不是反物质构成。

这会直接推翻以往人类的认知,但也会给人类带来全新的研究方向。

紧张的气氛在实验室中弥散开来。

零飞速处理着太空实验室中传回的各种数据。

没过多少时间,吕永昌便得到了答案。

符合标准。

两微克正反物质产生的能量,正好符合根据质能公式推导出的标准数值。

看到这个结果的那一刻,吕永昌下意识松了口气。

如果两方数值不相等,那对人类掌握的物理学将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在排除这个“暴雷”选项后,吕永昌再度投入了对数据的处理中。

这些繁杂的数据,如同一块块砖块一样,为科学院接下来的研究奠定着基础。

……

“教授,环卫星粒子加速装置发现异常数据。”

零的电子合成音在吕永昌耳边响起。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